查看原文
其他

艺苑百花 | 谷好好:用烈火般的热爱擦干汗水泪水,只为戏曲“好好”的!

郑荣健 中国艺术报 2022-01-14
谷好好

用烈火般的热爱擦干汗水泪水,

只为戏曲“好好”的!

——专访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

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
中国艺术报记者  郑荣健
 

谷好好接受《中国艺术报》采访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倡导德艺双馨,着力培育正风正气,弘扬艺术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进一步营造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态势,不断发现、培育和推出当代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中国文联推出“艺苑百花”项目。该项目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和《中国艺术报》共同策划推出,并在《中国艺术报》特别开设“艺苑百花”专栏,深入挖掘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动人故事,充分展现他们爱党爱国的崇高理想、追求卓越的艺术创造、扎根生活的精彩实践、感人至深的善行义举。“艺苑百花”第三十二期,我们推出的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敬请关注。






视频谷好好:用烈火般的热爱擦干汗水泪水,
只为戏曲“好好”的!



我们从北京到上海,然后又从上海赶到浙江永嘉,才追上了谷好好的行程。当我们赶到永嘉昆剧团时,阴郁了大半天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灰檐白墙夹杂在远近民居小楼间,爬上楼,隐约传来昆笛的声音,蓦然有一种江南骤雨正当时的感觉。

紧张的行程,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跟昆曲骤然相逢,一切令人恍惚又觉奇妙。谷好好是为指导学生排演一出新戏而来的,到排练任务结束,我们在旁边的一间会议室,开始了这次采访。现在她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一向都很忙。在采访过程中,她聊起了自己的学戏经历、从艺生涯和作为院团管理者的心得感悟。她快言快语,带着鲜明的刀马旦本色,但又似乎多了点什么,像岁月磨砺、别有焕然。

1

千磨万击还坚劲 


回想每一滴泪水和汗水,乃至所有的苦难和坎坷,不知不觉中反而是增加了我们对昆曲的挚爱,再也难以割舍。像珍惜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次机会那样,我们更懂得了爱昆曲、爱舞台、爱生活。


中国艺术报我记得好多年前采访你的时候,你曾经说过,很庆幸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传统艺术的坚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疫情对戏剧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重新回想,你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和体会?
 
谷好好: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了我们在舞台演出的机会,但我觉得是暂时的,并不可怕。如果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你就能理解,我们与昆曲早已是生死之交,不惧风雨。我是1986年从浙江温州考到上海戏曲学校学习昆曲的,当时称为“昆三班 ”,至今已经35年了。这一路坎坎坷坷,风雨兼程。上世纪80年代是学戏辛苦,到90年代是没有观众、没有演出,是整个行业处境困苦。在寻找和培养观众的过程中,我们一度觉得很痛苦:我们是不是走错路、选错行了?那个时候,我们都还年轻,毕业时不过20多岁,觉得自己唱过戏,有那么几分光彩,如果到社会上去谋生,可能还是有一些能耐的。要不要重新选择、重新开始呢?走过了那一段很纠结、很困惑、很彷徨的日子,回想每一滴泪水和汗水,乃至所有的苦难和坎坷,不知不觉中反而增加了我们对昆曲的挚爱,再也难以割舍。像珍惜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次机会那样,我们更懂得了爱昆曲、爱舞台、爱生活。现在我们最担心的倒不是目前暂时的困难,而是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陪伴。从1998年开始至今,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尝试戏曲进校园,努力培育市场,去社区、商圈,精心培养观众。我们把很多好朋友、昆曲的戏迷称作“昆虫”,我们还建立了“昆虫”俱乐部。如今20多年过去了,因为热爱,我们一起在昆曲的世界里慢慢变老,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们身边很多老艺术家一生痴爱舞台,我想我们不仅要传承他们的技艺,更需要将这种宝贵的精神代代传承。哪怕面对艰难,但始终有一股精气神。热爱、坚守、拼搏、突破,这就是我们的初心,也是使命。

谷好好在《红泥关》中饰演东方秀


2

一寸光阴不可轻


我走的每一步就像珍珠,一颗颗经历,最终串起了你的梦想,而梦想是需要勇气和积累才能实现的!
 
中国艺术报:对你个人来讲,你经历了从舞蹈到戏曲、从闺门旦到刀马旦的选择转变过程,而这些选择都发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昆曲比较困难的时期,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形?

谷好好:1986年,我从浙江温州考进戏校,那时就是一个想跳舞的小丫头,我的梦想是要当舞蹈家,学戏也是误打误撞。现在大家都很熟悉的舞蹈家黄豆豆,我们是同校的同学。他原本想唱戏,我想跳舞。命运很调皮,他考上了上海市舞蹈学校,我考上了上海戏曲学校。那时的戏曲学校说能“三包”,管吃管住管学费,毕业后还包分配工作,我是冲着“三包”来的,开始并不是爱昆曲。戏校8年学习时光,我才渐渐地爱上了昆曲,逐渐明白了什么叫生旦净末丑,什么叫唱念做打翻。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亲自坐堂招录了我们,还有郑传鉴、王传渠等部分传字辈的老师和今天依旧活跃在舞台上的国宝级老艺术家们来教学指导,王传渠老师还给我排过折子戏《断桥》,太难忘了,至今回想历历在目。我的生活十分简单,后来进了上海昆剧团,基本都以练功房为家,吃饭、睡觉、练功、学戏、演戏,很刻苦专一。

谷好好在《扈家庄》中饰演扈三娘


中国艺术报:为什么从闺门旦改行学了刀马旦呢?

谷好好:我学了6年的闺门旦,后来才改的刀马旦,我是从杜丽娘“叛变”成扈三娘的。对于我来说,既是个性使然,也是机缘巧合。你看“谷好好”,“好”字拆开来,就是女子。我的个性,从小就是豪爽仗义,男儿天性。到了戏校,我也不懂什么闺门旦、刀马旦,只想着哪个是我喜欢的,而闺门旦这行擅长“恋爱”这事儿,我觉得我不适合。同时,我是学跳舞考过来的,基本功好,我一看到刀马旦、武旦,心里就想,嘿,这活像是我干的事儿。舞台上锣鼓铛铛一响,我就兴奋,就按捺不住,特别是看到我的老师王芝泉先生在舞台上刀枪剑戟样样都会,我就特别崇拜。从小我就有一个“英雄梦”,我要唱刀马旦,因为我喜欢。


在戏曲行里,转行当是一件大事。坐科8年中专毕业,我是到了第6年才转的。按理说,第二年转行当还行,但8年学戏、6年改行,是很冒险的。当时许多人都不看好,我暗自决定挑战一回自己的命运。那时候王老师有5个学生,都很优秀。但因为没有一个学生可以继承她脚掏翎子的绝活,当时的我左右腿都能掏翎子。有一天,我耍了个小机灵,偷偷跑到练功房,等王老师一来就拦住她,跟她说,王老师,我叫谷好好,我是唱闺门旦的,我听说您想找个学生,要能脚掏翎子的,我会。王老师一下子愣住了,觉得这小孩挺有趣的,跟她小时候挺像。就是这样的质朴和真诚感动了老师,于是乎,在1992年,我被借到武旦组学戏,从此一去不复返,我的艺术命运也正式改变了。我向王老师学的第一出戏是《挡马》,今天回头来看,我走的每一步就像珍珠,一颗颗经历,最终串起了我的梦想,而梦想是需要勇气和积累才能实现的!


谷好好在《盗草》中饰演白素贞
 
中国艺术报:我们都知道,学武戏会比较苦,改行学了刀马旦,这前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谷好好:关键是热爱,哪怕上刀山下火海,你都要坚持不放弃。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你对你所从事的职业要热爱,你对你自己的行当、所饰演的角色要热爱。我们有一万个理由放弃,但只有一个原因留下。烈火般的热爱,会帮你擦干汗水、抹干泪水。人的一生,能有一份热爱的事业,是忠诚更是幸运。

3

一花独放,不如春色满园 


我深知戏曲演员的不易。在这个时刻,我应该担当起责任来,应该带领团队一起努力奋进。一花独放不如春色满园,我应尽全力对昆曲“报恩”。
 
中国艺术报:其实你也是坚守了10年,才迎来了自己的机会。2001 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件事情对你有什么样的触动吗?

谷好好:1994年,我进入上海昆剧团工作。进团10年以后,才等到了一次可贵的排大戏机会,确实很不容易。因为我从事的是刀马旦行当,能演折子戏就不容易,演大戏是奢望。但我知道机会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的,要博得机会的眷顾,我需要加倍的努力,天天练功,天天守盼。2001年5月20日,我非常幸运地成为我们昆三班第一位举办个人专场的青年演员。非常巧合的是当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且昆曲在榜首。这个消息的正式公布就在 5 月 20日我的个人专场演出那天。好像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注定你将为这份事业坚守一生。在那一刻,我跟昆曲的情缘再也剪不断了,心里也突然增添了一份责任。现在,圈里人了解我,都笑称我是一个“戏痴”。而我的这份“痴”,正是我不惧未来的动力与活力。

上海昆剧团作品:《牡丹亭》剧照

中国艺术报:除了学戏改了行当,你从一名演员到成为剧团管理者、上海昆剧团负责人的身份变化,相对于你个人的艺术追求,你有没有面临过从演员到管理者这种变化的选择纠结?

 

谷好好:作为一个昆曲的刀马旦武旦演员,我很幸运能在舞台上获得这么多的肯定,能有这么多的专家、老师和观众喜欢你、认可你,我是幸运的!目前全国昆曲界里,有三分之二的国宝级老艺术家都在上海昆剧团,在每个老师身上,我们都能学到一种精神。他们坚持不懈练功,对角色的细腻琢磨、对事业的忘我追求让我很感动。我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唱戏的道理。我很感恩!我最爱的还是演员这个身份,因为没有昆曲、没有刀马旦、没有我的团队,就没有今天的我。


上海昆剧团作品:《长生殿》剧照

2013年,我正式接过上海昆剧团的担子,走上管理岗位。当时的我忐忑纠结,心中感到压力山大。那时我刚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年龄也40岁不到,舞台上是最成熟的时期,命运再次向我提出:如何走,怎么走?我没有了往日的底气和勇气。一个好演员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团长,我将从零开始,有太多的空白点,需要提升的地方太多了,我能吃这份苦吗?最终,我勇敢地选择了担当。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一路走来,得到多少老师、观众和专家的帮助才培养了我,是昆曲给予我,是上海昆剧团培养滋养了我,是兄弟姐妹般的上昆人成就了我,怎能不担当?我深知戏曲演员的不易。在这个时刻,我应该担当起责任来,应该带领团队一起努力奋进,一花独放不如春色满园。

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觉得还是要抓住我们的根本,培养人。
 

中国艺术:接手上海昆剧团之后,你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谷好好:刚刚接手上海昆剧团的时候,情况是不乐观的,一年也就五六十场演出。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共同努力,在演出、创作、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这四个方面狠下功夫,这几年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市场上从门可罗雀到一票难求,生存上从举步维艰逐渐变得欣欣向荣。习近平总书记说,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觉得还是要抓住我们的根本,培养人。要保护好剧团的老艺术家们。他们现在大多是“80后”,但他们都有激情,能掏心窝子传。要做好人才规划,为老艺术家代际传承、授课带教提供途径,为青年拔尖人才度身定制培养计划。要普遍培养,也要突出重点;要借助各节赛平台,把各个行当的中青年一代推向全国的舞台。我们要有好的角儿,才能打造好的剧目。观众追捧的不就是好角好戏吗?这几年我们先后给黎安、吴双、沈昳丽量身打造了剧目,助推他们拿下了梅花奖、白玉兰奖。比如黎安的《景阳钟》、吴双的《川上吟》、沈昳丽的《紫钗记》等,通过以戏推人、以戏育人,让各行当的演员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今天他们站在舞台中央,明天他们就是这个团的老艺术家,传承的火炬也紧握在他们手上。2015年,上海出台了“一团一策”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我们在全国首推用学馆制的模式来培养年轻人。他们进团的5年来,100出折子戏和10台大戏为他们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基本功。这是昆曲的新生命、新活力、新希望。


上海昆剧团作品:《景阳钟》剧照


中国艺术报:这些年来,上海昆剧团先后推出了“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以及《长生殿》等剧目,不仅在国内演出,也到全球去巡演,可以说是风生水起,口碑、票房都非常好。

 

上海昆剧团作品:《邯郸记》剧照


谷好好:过去我们全年演出也就五六十场,收入只有30万元左右,现在全年演出数量已经达到了300场左右,到如今连续 3 年演出收入突破1000万元。从2013年到2019年,上昆演出场次提升236%,演出收入提升 600%,这个变化让我们很振奋。我们很感谢上海对文艺院团实施的“一团一策”。在政策的保障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演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精品剧目巡演来拓展戏曲市场。2016年,上海昆剧团以逾10年积累、集五班三代人才优势,将“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 《南柯梦记》)完整搬上舞台,并先后在北京、广州、深圳、昆明、天津、武汉等国内数十个城市掀起“昆曲旋风”,足迹遍及欧美主要国家的主流剧场和重要艺术节,现全球巡演已逾70场。可喜的是,青年观众比例每年都在增加,他们自觉买票进剧场,大大改善了戏曲的生态结构,增强了戏曲从业者的自信心。我觉得,对于昆曲而言,我们不能因为国家有政策扶持,就有一种优越感,一味指望国家养着。昆曲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但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让古老的剧种走得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戏曲要靠演出来激发活力,而市场是检验人才、剧目的战场。“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记》)和《长生殿》确实激活了市场、带动了昆曲的繁荣发展,也反映出了传统经典的永久魅力,活力在市场!


上海昆剧团作品:《南柯梦记》剧照


5

深耕易耨寸田中


怎样发挥各院团的亮点、特色,如何看到不足、补齐短板,从而打好京昆越沪淮评组合拳,我深深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课题实际上是探索一条有上海戏曲特色的、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艺术报:现在你不仅担任着上海昆剧团团长,更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六家院团的当家人,从昆曲出发到观照不同的剧种和院团,肩上的担子和思考的角度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谷好好:2016年,组织上任命我担任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负责人,角色的转换带给我新的挑战和思考。中心旗下有京剧、昆曲、沪剧、越剧、淮剧、评弹等6家全国知名的国有戏曲院团,还包括在建的戏曲专业大剧场宛平剧场及长江剧场。怎样发挥各院团的亮点、特色,如何看到不足、补齐短板,从而打好京昆越沪淮评组合拳,我深深意识到自己面临的课题实际上是探索一条有上海戏曲特色、协调并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进一步提升上海戏曲标识度,不断扩大“上海出品”辐射力,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从4个着力点吹响了各院团的集结号:一是着力深化服务意识,推进上海戏曲院团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心及各院团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二是着力推动上海戏曲创作生产,努力打造戏曲精品。除推出《廉吏于成龙》《贞观盛事》《成败萧何》《班昭》《长生殿》《景阳钟》《邯郸记》7部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剧目,其他众多原创剧目也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奖等大奖。当下我们正在紧扣重大节点主题,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质的主旋律精品力作。三是着力优化上海戏曲人才队伍,主要是要照顾好昨天的“台柱”,珍惜好今天的“台柱”,培养好明天的“台柱”,不断夯实人才梯队建设。


上海昆剧团作品:精华版《长生殿》剧照


中国艺术报:这些年上海戏曲的品牌创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有哪些成果和经验?
 
谷好好: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戏曲的影响力,我们树立了4个品牌:一是“深扎”主题实践活动品牌。为响应“一带一路”、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我们精心策划和实施了长三角地区文华奖、梅花奖、白玉兰奖艺术家“深扎”主题实践活动,从2017年起连续3年,带着戏曲名家奔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行程7000多公里路,广泛开展慰问演出和交流座谈。二是上海戏曲“走出去”品牌。我们积极推动各戏曲剧种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不断提高上海文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以2019年为例,各院团完成了文化交流29批次,足迹遍布14个欧美国家和地区。作为沪港合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与香港西九戏曲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创作、演出、人才培养、艺术管理等领域展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加务实的交流合作。三是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品牌。在这方面,我们耕耘和坚守了6年,坚持为当代戏曲注入“新鲜空气”,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呼”出新想法、新形式、新理念,共收到总申报剧目231 部,总申报涉及剧种近40种,一共上演了19个剧种55台剧目。这个平台已成长为“国字号”的小剧场戏曲展演平台,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也给戏曲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四是助力上海演艺大世界品牌建设。“演艺大世界”是上海的重要的文化名片。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的长江剧场、逸夫舞台位于“演艺大世界”核心区域,可以承担更多社会美育的功能。我们积极通过重要演出品牌项目、策划重大节日展演等,助力带动区域演艺生态发展。

●中国艺术报:从上海戏曲的品牌创建过程也能够看出来,市场或者说演艺生态成为你们思考的一个重要角度。

 

谷好好:2020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单位完成线下演出1532场,演出收入达3497.08万元。我们重点是抓好三个市场。在巩固传统市场方面,通过推“戏·聚精典”品牌演出季、优秀剧目晋京演出、经典剧目全国巡演等形式,拓宽剧种剧目的影响力。在培育青年市场方面,打造推广一批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的戏曲文化品牌,譬如“京昆百场进校园”、昆剧“高雅艺术进校园”、“京昆Follow me”时尚课堂等活动。仅2017年至2019年3年间中心所属戏曲院团,进校园演出708场,进农村、进社区演出15234场,开展艺术普及的公共教育活动 3512 场。在拓展“云端”市场方面,疫情让线下演出按下“暂停键”,我们就号召院团通过“互联网+文艺”平台,推出“云排练”“云课堂”“云演出”等系列直播活动,2020年全年打造了174场云上直播活动,305期在线观赏剧目、162期线上公益课,累计已超过 2760 万人次观看。3个市场的互补驱动发展,极大地成功促进了上海戏曲的影响力和社会传播。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两创”之路,让上海戏曲电影再度走向国际A类电影节,推出了《景阳钟》《西厢记》《霸王别姬》《曹操与杨修》《萧何月下追韩信》《雷雨》《双飞翼》《贞观盛事》等一大批戏曲电影,拿下了众多大奖,赢得了广泛赞誉。


上海昆剧团作品:《景阳钟》剧照


●中国艺术报:这些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做了不少布局,包括剧场,包括搞戏剧节庆展演、搞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等等,这些布局肯定是跟你的整体构思是相关联的,下一步你还有什么计划?

 

谷好好: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追求。正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精神,使得上海一直被誉为“文化大码头”。进入新时代,上海为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一战略目标,正积极推进打造本土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戏曲必须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助力上海成为戏曲原创活力喷涌不息的“源头”高地。下一步的工作,我们主要有几点思考: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我们将努力推进重点主题创作进程,推进红色经典复排剧目进程,推出一批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海派戏曲优秀作品。其次,要继续抓好人才队伍,进一步为中青年演员定制培养、发展计划,力促他们成为全国同行业领军人才。三是要做活做深演出市场,进一步激活思维,树立为民的导向,以演出为中心,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四是加强学习教育,结合实际学新政策、新要求,进一步提升院团的业务素质与能力,促进院团队伍管理水平。


6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发展中的戏曲,不应该害怕争议,争议反而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中国艺术报:在摸索探索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争议,您是怎么看待戏曲探索中的争议的?
 
谷好好:发展中的戏曲,不应该害怕争议,争议反而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迪。我们要守正创新,坚守戏曲百年凝聚与延续下来的经典元素、优秀基因,同时要与时俱进,承载新思想、尝试新探索、实践新运用,丰富并拓展戏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探索戏曲的“两创”发展之路,让戏曲迸发出澎湃的生命力。被大家所关注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正是在争议声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始终理性面对争议,对年轻的戏曲编、导、演的实验性保持鼓励宽容的态度,为小剧场戏曲提供创新的空间,鼓励青年戏曲人成为戏曲发展的实践者、推动者,让青年观众成为宣传者和受益者,培育和构建起具有海派特色的戏曲文化生态链。一路走来,小剧场戏曲展演也正逐步形成3个接轨,即作品内涵的丰富性与时代接轨,观演模式的创新与当下审美接轨,演出影响力的拓展与国际接轨。我们乐见来自全国的一批具备独立思索和原创能力的戏曲新人,以引领创新、先锋、实验的戏曲精神,通过展演平台让戏曲艺术进入到更多年轻观众的视野。如今,大家从质疑到接受、从认可到喜爱这个平台,从中观众可以看到有创新的、颠覆性的、完全陌生的戏曲呈现,也看到了戏曲面向未来的更多可能性。


上海昆剧团作品:《紫钗记》剧照


中国艺术报:从脱贫攻坚到建党百年,这几年国家大事不断,文艺院团的创演活动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节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6家院团有什么样的规划部署、进展如何?

 

谷好好:2021年,我们迎来建党百年,文艺院团有责任承担起职责。现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各个院团从去年8月份起,就已经陆续进入为迎接建党百年创排剧目的日程了,我们集中精锐力量,推进主题创作,重点打造建党百年主题首批重点文艺创作,积极推进红色经典戏曲作品复排,打造院团年度重点创作。各院团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把喷薄欲出的干劲和坚定不移的传承恒心凝聚到不断推动戏曲剧目建设纵深发展上来,各剧种齐心协力,百花齐放,这也恰恰展现了上海戏曲深厚蓬勃的生命力和原创力。




题字
苏士澍


本期采访
郑荣健

制作
中国艺术报新媒体中心




往期回顾


赵季平:“一手”伸向民间 “一手”伸向世界

黄豆豆:一生太短,我愿把一生都献给舞蹈

毛国典:人勤地不懒 守正成新格

何沐阳:现代民歌要接“天气”“地气”“人气”

岳红:做一个美好的人

93岁袁毅平:我现在最想拍老百姓的生活

刘兰芳:一人一桌一折扇,说书讲古劝人方

解海龙:用影像记录历史,让相机具有生命

黄会林:劬力艺生,文化自信

李树建:从“戏比天大”到“业比天大”

查明哲:导演要打碎自己融入作品

梁达明:靠作品生存、靠作品成长

潘鲁生:无限风光在民间

艺苑百花丨“铺路者”靳尚谊

吴元新:靛蓝人间布上美

刘全和、刘全利:“小丑不丑”,滑稽演员要做“杂家”

麦丽丝:内蒙古民族电影有辉煌的过去,也有可期的未来

居杨:以有价值的瞬间记录中国故事

邓宝金:干杂技这行儿,就不能叫苦

姚建萍:用绣花针讲述中国故事

山翀:因热爱而美丽

盛小云:从“小飞兄”到“评弹代言人”

宋飞:为古老的民族乐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叶培贵:生活让书家的内心真正强大
濮存昕:在限制中探索生命与戏剧的无限可能

王舸:全力以赴,找到创作道路上的“定风珠”

高艳津子:现代舞尊重和欣赏每个生命的不同

罗怀臻: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使命

苏士澍:我不过是在书法领域里做了编辑出版工作而已

傅琰东:古为今用,打造独一无二的中国风魔术

 胡新明:用家乡的一把泥土成就了人生最美的梦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